导航:首页 > 试卷答案 > 语文导学答案

语文导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0-12-11 18:30:10

『壹』 语文导学案答案 八下

《海燕》(第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3、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时,我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感知海燕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从中体验并学习这种精神,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设置情景,投影显示如下画面: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面遇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会怎样面对呢?(同学可能会回答“惧怕”、“躲藏”等)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勇敢的海燕。(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 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 由学生先说,教师小结。
2、 出示两张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幻灯片。
三、 听读,感知海燕形象。
1、 配乐朗诵。
2、 学生听后思考: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
句式是“___________的海燕。”
四、 析读,领会海燕形象。
1、 课文是如何描写海燕的?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海燕的段落和句子。
2、 分析三幅画面,领会海燕形象。
①根据三幅画面的情景,指定学生朗读关键段落和句子。
②师生共同分析,板书如下: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画面二:迎接暴风雨 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海燕
画面一:呼唤暴风雨
五、 美读,体验海燕形象。
1、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加以传送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我们就会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媒体投影)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和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推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全诗。
六、 拓展,领悟海燕形象。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七、 背诵,记忆海燕形象。
全班闭上眼睛,听“名人朗诵”,要求常试记忆全文和散文诗的特点。

『贰』 语文导学口技的全部答案

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年版)。《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课 文 评 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众宾团坐〔团坐:围绕而坐〕。少顷〔少顷:一会儿〕,但闻〔闻: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同“座”。〕 ,无敢哗者。

这一段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列数道具,以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八个字既衬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现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又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是下文写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呓(yì)语:说梦话〕语。既而〔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抚:抚摸,安慰〕儿乳〔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而呜〔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毕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毕,全、都。〕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微笑,默叹〔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妙绝。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点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之后。“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切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

一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未几〔未几:不多久〕,夫齁〔齁(hōu):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倾侧:翻倒倾斜〕,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正坐。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两个“渐”字,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一个“止”字,说明妇人和小儿也由醒到睡。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间(jiàn):夹杂〕力拉崩倒〔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摹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两股〔股:大腿〕战战〔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jī):几乎,差点儿〕欲先走。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以上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由屋内起火到火势向外蔓延,再到救火的过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失火的声音之复杂、逼真。以上写声音突然大起,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杂乱,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紧张慌乱,再现了火场的紧急气氛。说明口技表演以假乱真,犹如失火现场一样。

三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对宾客的神态、动作形容尽致。“先走”两字,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这一段与首段呼应。

“一人……”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若改为“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同样是首尾照应,但它只表明演出的结束,起不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它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宾客大宴”,说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由来:既是“大宴”,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出表演地点,说明它是一个临时舞台,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道具一一列出,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张本,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场表演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一个四口之家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段),摹拟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情形。表演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这声音能不受干扰地从远方传来,使人产生夜深人寂的感觉。这样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由远而近地移向犬吠的地方,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接着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摹拟妇人的“惊觉欠伸”,妇人听到犬吠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摹拟丈夫的“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不止”。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了深夜的静谧。这样的生活情景在当时一般家庭中是寻常可见的,从中可看出口技表演者设计的精心。

第二层(第三段),写这家人再次入睡。先摹拟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在缓慢推移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和“盆器倾侧”的声音,表示夜已更深,一家人已睡熟,又以妇人朦胧中对老鼠示警的咳嗽声做反衬,加重静谧的气氛。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转入基本静止状态,为下面即将摹拟的一场大火灾做铺垫。

第三层(第四段)摹拟一场突然而至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摹拟这个四口之家遭到意外变故时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急遽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惊恐万状的心理,又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使表演达到高潮。至此,听众已感到置身于“火海”之中,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出众表演的确是用“口”演出来的。文章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正面描写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是本文另一特点。文中抓住了口技表演中的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表现听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交代口技表演场面,写出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只做正面描写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文字简练贴切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和“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而“忽”又显得更突然些。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关 于 练 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设题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体会文中声响描写的精妙,对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获得丰富的感性印象。我们让学生根据提示填写描摹声响的语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从而真正进入口技艺人所设计的“规定情景”之中,所以填空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各种声音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在完成这道题和熟悉首尾两段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无所不有。

二、体会课文的写作技巧,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课文中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2.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指导学生答题时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到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而外,也具有侧面烘托、强调意图的作用。侧面描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应有所了解,但关键在于自觉、恰当地运用。

描述听众反应的语句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写,从侧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技艺的高超。

开头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极言道具之简,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结尾重现道具,则在证实、强调刚才的一切声响都是从一张嘴中发出的,从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阶段需要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这些句子中的划线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正好赶上、恰巧、正好)、“但”(只)、“闻”(听见)、“少”(稍微)、“虽”(即使)、“走”(跑);二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举行宴会)、“乳”(喂奶)、“名”(说出)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巧。 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仅。 闻:听见。

3.妇抚儿乳

乳:喂奶。

4.宾客意少舒

稍:稍微。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几欲先走

走:跑。

五、△本文和我们学过的《绝唱》都有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的有关语句,试写一段描摹音响的文字。

●教 学 建 议

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背诵课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要抓住难点,着重背诵中间三段,注意:1.其中有两条叙事线索——艺人所摹拟的各种声响和听众的反应;2.“少顷”“既而”“当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可让学生先复述课文,然后背诵下来。

三、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想象,关键是抓住口技艺人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口技艺人用“犬吠声”开场?“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它与下句“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来,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有 关 资 料

一、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一些。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生卒年月不详,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福建晋江人,号铁崖。顺治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

三、关于本文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和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①设置屏障的场地;②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

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李志勇,《〈口技〉的场面描写》,《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关于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来说却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以音乐比方,《口技》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峰,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大有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更红艳。(3)还有所谓擒纵之法,或说是勒放之法。……《口技》多多少少也用了这种笔法。第三段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真是懒洋洋,有些不耐烦了,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

『叁』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方案答案

母亲不停拍着孩子的头,不停大声叫:“卖鲜花,一元一枝!真漂亮了版鲜花!”过路的人都匆匆权而过,并不理会。小凡卡看看面包跑过去送给小孩,孩子高兴地笑了,年轻的母亲送给小凡卡一枝鲜花,说道:“谢谢!好心的人”。小凡卡拿起鲜花闻闻,好香呀!他笑着跑开了。小凡卡买好菜,往回走,发见一个老人,总跟着他,小凡卡随手把鲜花送给了他,跑进屋子。没过几天,这老人竟然找到了这屋子,向老板要学徒工小凡卡,原来这位老人十分有钱,但他没有后代,他一直寻找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培养出来接替他经营企业,他发现小凡卡正是他需要的人很高兴为您解答O(∩_∩)O~不懂可以继续追问哟(*^__^*)满意请及时【采纳】^_^

『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答案

答案及评来分标准
一.1.A(2分)
2
.
A义B
绌C辙D莹(2分)3.C(2分)4,.①奥地利
茨威格
②汪曾祺
范文内正公集
③但容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源娟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野芳发而百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新课标第一网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共6分,每小题1分,错、漏度、倒、添字均算错,有错则该小题不得分。知)
6.(3分)标题可从女孩诚实坚强的品质,书籍给人的激励、希望的力量等角度来道拟,如“强者无敌”、“生命与希望齐飞”

『伍』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答案

二五 短文两篇(二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知识链接】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盘盂( ) 孰( )为汝( )多知( )乎
沧凉( ) 决(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孔子东游( ) 辩斗( )
问其故( ) 去人近( )
探汤( ) 多知( )
不能决( )
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 )
此独以跛之故( )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
二、合作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⑵孔子不能决也。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三、拓展提升。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加点的词:
(1) 庄子欲刺虎( )
(2) 馆竖子止之曰( )
(3) 两虎方且食牛( )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
(5) 两虎果斗( )
(6)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附: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总结反思】
二六 珍珠鸟(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2.提高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
冯骥才,当代作家,1942年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慈溪市人。从小喜爱美术、文学和球类活动。曾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1977年发表与李定兴合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1979年以来发表了不少作品,表现出旺盛的创作力和突出的创作才能。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导学过程】
1.给加点字注音
鸟巢___ 垂蔓___ 雏儿___ 蓬松___ 眼睑___
眸子___ 流泻___ 呷嘴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卷( )___ 挨( )___ 似( )___ 颤(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3.形似字注音组词
斑( )___ 葱( )___ 茏( )___ 享( )___
班( )___ 忽( )___ 笼( )___ 哼( )___
4.找出句子中的动词,说说它们的作用
(1)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动词:
作用:
(2)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动词:
作用: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3.作者是如何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形象的?
4.“我”为小鸟做了哪些事?
三、精读精练:阅读“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段⑤中“这样”一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先前“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了”。选段中小鸟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3.段⑤中“淘气”一词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意思?“再三”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段⑦中“感受”一词指代什么内容?
5.最后一行文字有什么作用?
6.段⑥这一段文字,犹如一幅画。请用一个词为这幅“画”加个标题,点出这幅“画”的含义。
四、拓展提升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噗拉”一声落到了船上。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筒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给加点字注音
撵它___ 舷窗___
2.解释下列词语
悭吝:
爱不释手:
3.文中多处用了拟声词,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4.把描写小鸟外貌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5.用一个词语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6.说说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五、积累训练
益鸟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古代诗歌中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鸟的吟咏,请写出一些你所喜爱的诗句。

『陆』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答案

导学案,好奇怪啊??你那个是不是我那个?如果不是就算了,如果是的话你还是自己动脑筋吧,那个又不难,就是抄一抄原文句子。如果你有问题你再问我,我很乐意解答。

『柒』 2016甘肃语文中考导学案 练测本答案

可以去作业帮看看啊
作业帮挺好的,里面答案也多
很多人用的!

『捌』 探究导学语文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各单元测试版题及答案权
http://www.doc88.com/p-79398068972.html

『玖』 求导学新作业语文答案九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cefb101014510.html

『拾』 初一语文导学练答案


〔美〕朱易丝·安瑞森
①初春某个假日的下午,我在储物间里整理一家人的冬衣。9岁的女儿安娜饶有兴致地伏在不远处的窗台上向外张望,不时地告诉我院子里又有什么花开了。
②这时,我无意中在安娜的羊绒大衣两侧的口袋里各发现了一副手套,两副一模一样的手套。
③我有些不解地问:“安娜,这个手套要两副叠起来用才够保暖吗?”安娜扭过头来看了看那两副手套,明媚的阳光落在她微笑的小脸蛋上,异常生动。“不是的,妈妈。它暖和极了。”“那为什么要两副呢?”我更加好奇了。她抿了抿小嘴,然后认真地说:“其实是这样的:我的同桌翠丝买不起手套,可是她宁愿长冻疮,也不愿意去救助站领那种难看的土布大手套。平时她就敏感极了,从来不接受同学无缘无故赠送的礼物。妈妈买给我的手套又暖和又漂亮,要是翠丝也有一副就不会长冻疮了。所以,我就又买了一副一模一样的放在身边。如果装作因为糊涤而多带了一副,翠丝就能够欣然戴我的手套了。”孩子清澈的双眸像阳光下粼粼的湖水,“今年翠丝的手上没有冻疮。”
④我欣慰地走到窗边拥抱我的小天使。草地上一丛丛兰花安静地盛开着,又香,又暖。
14.文章以“暖”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15.与第②段中“我无意中在安娜的羊绒大衣两侧的口袋里各发现了一副手套”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16.你赞赏安娜帮助别人的做法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

17.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18.你觉得小天使安娜有什么样的品质?

1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14.一方面是本义,指天气温和;另一方面是指因感受到人间的关爱而觉得温暖
15.“初春某个节日的下午,我在储物间里整理一家人的冬衣”
16.答案不惟一,赞赏与否都 可以;后一问的回答应注意抓住被帮助人自尊心强的特点
17.通过写景来表现人物的心情,以兰花的安静盛开表现作者的喜悦和愉快之情,也暗含“我”对女儿的赞赏
18.小天使安娜有爱心,乐于助人,助人时又能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19.可以从“要关爱别人、尊重别人的自尊心”等角度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全文

与语文导学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